二、育成期(7 - 20 周齡)
(一)轉群過渡
雛雞6 周齡時,需從育雛舍轉移到育成舍。轉群前 3 - 5 天,應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 C、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,以增強雛雞的抵抗力,減少轉群應激。轉群過程中動作要輕緩,避免驚嚇雛雞。轉群后,將雛雞放置在育成舍溫暖、安靜的區域,讓其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環境。
(二)飼養管理
1. **限制飼養**
育成期采用限制飼養的方法,目的是控制種雞的生長速度和體重,使其達到適宜的種用體況。一般從7 周齡開始限制飼養,每天的飼料投喂量比自由采食量減少 10% - 15%,根據種雞的品種和體重標準定期調整飼料量。限制飼養可采用每日限飼或隔日限飼的方式,每日限飼即每天固定時間投喂一定量的飼料;隔日限飼則是每隔一天投喂一次,但每次投喂量要保證滿足種雞的基本營養需求。
2. **體重監測**
每周定期抽測種雞的體重,隨機抽取雞群中5% - 10%的個體進行稱重,并與該品種的標準體重曲線進行對比分析。如果體重偏離標準體重過多(超過或低于標準體重的 10%以上),則需要調整飼料投喂量。同時,結合種雞的體況評分(如體型、羽毛覆蓋度、肌肉發育等),綜合評估種雞的生長狀況,確保種雞在育成期末達到理想的種用體重和體況。
3. **光照程序**
育成期的光照程序對種雞的性成熟和繁殖性能有重要影響。一般采用漸減光照法,從7 周齡開始,每周減少光照時間 1 - 2 小時,至 20 周齡時光照時間控制在 8 - 10 小時/天。光照強度也逐漸減弱至每平方米 1 - 2 瓦。通過合理的光照程序,控制種雞的性成熟進程,使其在適當的周齡達到性成熟并開產。
4. **飼料營養**
育成期飼料的營養水平應根據種雞的生長階段進行調整。前期飼料粗蛋白含量可適當降低至15% - 16%,后期逐漸提高至 17% - 18%,同時保證鈣、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充足供應。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貝殼粉、石粉等礦物質添加劑,以滿足種雞骨骼發育和產蛋的需要。
(三)日常管理
1. **衛生防疫**
堅持定期對育成舍進行清掃、消毒,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帶雞消毒,可選用合適的消毒劑如過氧乙酸、戊二醛等交替使用,防止細菌、病毒滋生傳播。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疫苗接種工作,常見的疫苗有新城疫疫苗、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、禽流感疫苗等。在疫苗接種前后,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適量的抗應激藥物和免疫增強劑,以提高疫苗的保護效果。
2. **環境控制**
保持育成舍內溫度在18 - 22℃,相對濕度在 55% - 65%,良好的溫濕度環境有利于種雞的生長和健康。加強通風換氣,保持舍內空氣新鮮,氨氣濃度控制在 15 ppm 以下,硫化氫濃度控制在 10 ppm 以下。定期檢查和維護設備設施,確保供暖、通風、照明等設備正常運行。